活动详情

活动规则


活动地点: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活动报名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邮箱地址:

产品预约

*您的姓名:
* 预约金额:
*联系方式:
*邮箱地址:
*验证码:
张忆东最新演讲:这次不是系统性风险,二季度是立足基本面长期布局的黄金坑
日期: 2021-04-02

   来源:聪明投资者   作者:羊羊 田心 Atlas

“这一次美债收益率上行的风险,主要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可能到了今年的四五月份,再稍稍上冲一下,但是空间不大。美债收益率上行的斜率现在已经从此前很陡,开始向平缓转变。这一次美债收益率上行对于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消退。” “国内的投资者不要过度担心美债收益率的波动,美债收益率有反弹,难反转。从美国实施MMT理论出发,我们认为美国经济政策更可能的战略是美国是用钱来买时间,增强美国的竞争力。美国要让全世界相信,它的举债可以推动经济复苏,美债收益率的上行不能打碎这个债务泡沫编制的“美国梦”。” “面对美元霸权的事实以及大国博弈的复杂局面,中国的金融监管层未雨绸缪,他们知道现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可以利用规则的优势来去薅羊毛,所以,我们先扎稳马步,以不变应万变。” “今年美国的通胀峰值可能是在二季度,可能超预期的强,但是,到了下半年或者到了明年,美国的通胀情况会缓和,不太容易演变成恶性通胀,通胀并不会引发美国超预期的提前紧缩政策。” “今年中国股市对应的的宏观基本面环境更像是2010年,都是经济复苏之后,政策回归正常化,从而股市的估值体系重估、风格转变、结构性风险释放。” “我们2月份未雨绸缪,开始了化解存量风险。考虑到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大庆,所以,最迟可能到5月中旬,中国的经济政策可能有望变得积极起来,股市调整也就告一段落。” “我们认为后续的调整空间不大,二季度是黄金坑,对中国经济有自信,对基本面有自信,应该立足基本面长期布局。” “这次系统性风险很小,甚至可以说没有系统性风险,但是结构性的风险可能还没有释放完毕。但是,现在结构性的风险还没有充分释放,结构性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现在并不建议大家乱去折腾跌深反弹。短期跌多了会有反弹,但是这个反弹的操作性比较差。”“从抱团资产什么时候能够稳定的角度来说,这一次的时间,快的也要到4月,慢的可能到五六月份。” “最后我们给大家一些投资方向方面的建议,首先,低风险偏好的人可以关注一些类债券的权益资产,防守反击。” “碳中和长期是有大机会的,但这个大机会是一种结构的优化,是结构性的机会。” “真正的成长股是能够穿越周期的,近期调整之后,真正的优质成长股也不具备系统性的风险。现在进入左侧布局的阶段,可以围绕长期基本面耐心布局。” 以上,是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3月28日在泰康资产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主办的“中国ETF市场十六年”高峰论坛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张忆东分析了美债收益率上行背后的根本原因,以及为什么欧美可以用MMT(现代货币理论)指导来刺激经济,对于美债、美国通胀未来的走势发展,给出了明确判断。 在他看来,国内当前并未面临系统性风险,二季度可能有个黄金坑,最迟到5月中旬这一次的调整也就结束了。同时,对于未来哪些资产存在投资机会,张忆东也给出了明确答案。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演讲全文,经忆东总授权,分享给大家。

640

  我今天会跟大家分享三个内容。 第一个,围绕着近期市场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展望一下中长期的中国资产机会。 最近海外市场的波动颇为剧烈。比如说最近土耳其货币又有点崩盘的意思,巴西也有点债务风险,再加上大家比较关注的美债收益率,所以我们先从海外出发聊聊中长期趋势。 第二个,聊聊短期行情展望。最后,再分享一下投资理念和投资机会。 

美债收益率上行风险的主要阶段已经过去了

可能到了今年四五月份,再稍稍上冲一下,空间不大

       首先,分享一下,从美债收益率来看中国的投资机会。 2月份至今,美债收益率快速上行,很多投资者担心这是一个系统性风险的前兆,春江水暖鸭先知,好像看到了兆头,担心出现类似2018年、2008年或者2011年那种大熊市。 也很正常,因为估值这个因素,重要的影响变量是贴现率。而美债收益率被视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其他的利率往往会受到美债收益率波动的影响。 如果美债收益率蹭蹭蹭地向上走,好比地平线不断地向上推,西方其他国家的国债收益率也会向上走,最终,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利率也都会向上走,甚至可能会加息。 去年“大放水”之后,全球的股票在成长股方面的估值是偏贵的甚至有结构性泡沫,一旦国债收益率趋势性走高,岂不是全都暴跌了? 基于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做一些解释,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的确看到了美债收益率近期的快速上行,但是我们要了解这次上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果是因为经济过热、通胀失控,那就麻烦了。那就真的会类似于2008年、2018年,之后就能看到显著地收缩流动性、趋势性地加息,从而带来资产泡沫破灭,带来明显的熊市。 但是,如果美债收益率的上行只是阶段性的因素,只是结构性因素所引发的,而不是一种趋势性因素所引发的,就不至于出现系统性风险。 我们的结论这一次美债收益率上行的风险,主要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可能到了今年的四五月份,再稍稍上冲一下,但是空间不大。美债收益率上行的斜率现在已经从此前很陡,开始向平缓转变。 这一次美债收益率上行对于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消退,冲击最明显的阶段已经结束,美债收益率上行在2021年不会导致全球股市系统性的风险。 

此次美债收益率上行

核心原因是供求关系紧平衡

全球对美国复苏预期强烈抬升是次要矛盾

       从供求关系,一方面,美国30年以及10年这种长期限的国债发行的力度,在2020年非常大。去年年底,12月21日,第二轮财政刺激,9000亿美金的刺激方案开始落实,所以2021年前两个月,长久期国债的发行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但另外一方面,从需求的角度来说,兴趣不高。这张图反映的是美国以外的投资者,主要是中国、中东以及日本,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从54%趋势性下降到34%。中国2015年811汇改以后,减少了美债配置。 这两年中东、日本持有美债的比例也明显下降,特别是2020年美债收益率一路回落,落到最低的时候差不多只有0.4%左右,缺乏吸引力。 今年1月20号拜登就职之后,加大力度进行疫苗的普及,使得全球对于美国复苏的预期强烈抬升。复苏意味着避险情绪退缩,风险偏好改善,资金就从国债市场流出。 2月初的美债收益率只有一点1.15%,到了现在是1.7%左右,这非常陡峭,历史上是少见的。但是,这段时间美国经济只是温和复苏,通胀预期也比较稳定,复苏只是次要因素。 它更主要还是供求关系使然,你看到了2月份开始,两次美国国债拍卖,一个是10年期的,一个是7年期的,竞拍倍数都是在过去十几年的低位,反映了大家不看好美债,觉得后面美国国债还会跌,认为美债收益率还会涨。 

外国持有者持有美债的比例从量变到质变

美债收益率对于全球资产定价的影响将会弱化

      我们从收益率的变化,看到了美国国债投资者结构质的变化,而从投资者结构的质变,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思考美国的金融经济政策。 历史上有个术语叫格林斯潘之谜,从80年代末期开始执掌美联储的格林斯潘,他在00年代曾经多次加息,但是,短端市场利率的上升,对30年、10年期长端利率没什么影响,美国的长短端利率之间的联动性、相关性大为减弱。 这个就叫做格林斯潘之谜。 原因是当年美国要加息的时候,说明他们经济好,经济热。而当美国经济热的时候,像中国、日本、中东的出口就很好,他们赚了钱以后,就去买美债、主要是买美国的长期国债,那帮忙压低美债市场的长端的收益率,从而,美债长、短端的利率在短期方向可能是相反的。中国、日本这些国家成为了美债市场的逆周期调节者,帮助美国的压低长端利率。 讲了这么多拗口的学术名称,换成大白话是,这一次是质的变化。 外国持有者持有美债的比例从量变到质变一旦大家不愿意做冤大头了,美债市场将回归教科书意义上的、真正的国债市场,它更多为本国财政政策服务。而美联储成为美国国债市场的主要的买家,美国现在开始走向MMT就是现代货币理论,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意味着美国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越来越一体化,欧美教科书在八九十年代灌输我们的一些理念,被他们自己颠覆了。 我们认为,美债收益率对于全球资产定价的影响将会弱化。美债收益率并不是生来就是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美债收益率作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最初是从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美元和石油形成了一个绑定关系之后才开始。 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并持续增持美债;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国家,也把他们外汇储备主要投向了美债。 最重要的就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美在经济上密切合作,2005年中国那次汇改之后,我们的外汇储备大量投资美国国债,中国经济的崛起进一步巩固了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的比例在2008年到了峰值,占比超过53%。 但是,这一切在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发生逆转,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的比例持续下降,美国几轮QE特别是2020年无上限QE之后,美债对外国投资者的配置吸引力显著下降。美债收益率那么低,不是一个保值增值的好渠道。 

国内投资者不要过度担心美债收益率波动

美国花钱买时间

2021年美债收益率有反弹但难反转

       做一些结论性的判断。 第一个结论,国内的投资者不要过度担心美债收益率的波动,美债收益率有反弹,难反转。 因为,现在,美国已经践行了MMT理论,所以美债更加以服务美国财政政策为主导,它作为全球资产配置基石的地位还在,但是金融属性在减弱。 首先,为什么欧美可以用MMT理论刺激经济?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是有约束条件的,在特定的前提下,可能起作用。所以在分析任何理论的时候,都要思考一下它背后的逻辑,要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2008年是次贷危机,2013年欧债危机,从那之后,一个新的货币理论MMT,就是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开始在西方大行其道,核心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通过财政扩张、债务扩张来刺激经济,而央行来负责配合放水发钱。 这个理论,大家会觉得很荒谬,难道发钱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事实上也有很多负面的例子,以前的,比如说津巴布韦,巨额负债、持续印钱导致国内恶性通胀,对外汇率崩盘、资本外逃,最终国家变成彻底的赤贫。再看近期发生的土耳其和巴西汇率大贬值,他们的总债务率其实不如欧洲、美国和日本,但却频频发生债务危机。 欧洲的这几个主要国家,德国、法国、英国,他们都是200%以上的总债务率,美国的债务率是303%,日本的债务率长期是在 400%左右。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无法实施MMT理论?因为一旦他们债务率偏高再想要扩张债务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明斯基时刻。 然而欧美他们就可以这样做?举个相似的反常的金融现象,2013年之后日本和欧洲出现了负利率,看上去也很难理解。 负利率,直观地理解,你去银行去贷款,不单不需要给银行利息,银行要给你利息,感觉是不是很荒谬。但是,负利率的确可以持续,只要满足一个底线要求,就是金融机构能够正常运营下去。负利率的状态下,贷款是负利率,存款也是负利率,金融机构赚取的利差是正的,金融体系依然可以运转,经济也可以继续运转。 同样的,美国能够实施所谓的MMT理论,有一个底线要求或者说核心的信仰,就是相信美元不会崩盘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还是生活在一个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比如,最近这两个月大家看到拜登签署了1.9万亿美金的财政刺激计划,与此同时,美元不断走强,海外资本有回流美国的迹象。但是,如果说这件事是发生在巴西或者土耳其,那市场会担心这些国家出现恶性通胀、资本外逃、汇率崩盘。 其次,从美国实施MMT理论出发,我们认为美国经济政策更可能的战略是美国是用钱来买时间,增强美国的竞争力。美国要让全世界相信,它的举债可以推动经济复苏,美债收益率的上行不能打碎这个债务泡沫编制的“美国梦”。 我三月上旬就告诉大家不要过度关注美债收益率,这不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只是一个的结构性的变化,美债收益率的上升只是美债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所引发的,就算后面有通胀的压力,但是,至少2021年美债收益率也不具备反转的风险。 拜登上台之后,它需要恢复经济、恢复就业,扩大它的内需市场,所以,迫不及待地忽悠起之后要推行的N万亿美元的基建方案,但我判断美国搞基建的效率不会很高。 另外一个美国想要增强竞争力的途径就是要让制造业回归本土,这一块也很难,因为制造业回归需要的是一个生态链,不只是一个供应链,包括物流、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以及一些地缘优势等等方面的优势。但是,美债收益率过高以及美元反弹不利于制造业回归。 美国真正能够显示竞争力的领域还是高科技。 总之,未来美国在经济金融领域不可能单纯依靠放水,更要考虑如何有效地持续提升名义GDP。放水的目的是买时间,买时间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不可能经济还没有充分复苏,就让美债收益率上行给破坏了。 

美国还会薅全世界的羊毛

但不至于演变成恶意的金融战

中国未雨绸缪、提前化解存量风险

2021年有惊无险

      第二个结论:美国还会利用规则来薅全世界的羊毛,但不至于演变成针对中国发动恶意的金融战。 首先,从美国实施MMT理论说开来,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实施MMT的基石,也是美国薅全世界羊毛的基础。在一个强有力的主权货币对于美元形成冲击之前,我们只能面对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金融世界。 也许也许再过5年,或者再过15年,随着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实行质的突破,美国再想通过一轮又一轮货币放松和收缩薅全世界羊毛,就不那么容易了。 但是,不能不说,现在美国还是能“薅羊毛”, 美国就是可以利用它的货币政策的变化,甚至是货币政策变化的预期,对新兴市场形成冲击。看看近期的巴西和土耳其吧。当美国国债收益率稍稍上行一点点,巴西的货币就不行了,土耳其的金融市场就乱了。 其次,面对美元霸权的事实以及大国博弈的复杂局面,中国的金融监管层未雨绸缪,他们知道现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可以利用规则的优势来去薅羊毛,所以,我们先扎稳马步,以不变应万变。 在去年6月份陆家嘴论坛上,我国金融监管层的领导们就提出警告,主要的意思就是,欧美史无前例的大放水,对于全球的金融和经济一定会形成很多的后遗症。去年7月份开始,我们在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边际收缩了。今年2月份开始,海航债务重组、某个与地方城投运营相关的大型地产公司暴雷,以及严查经营贷违规流入到楼市,“两会”上总理提出降低政府杠杆率等等。 第三,我们认为至少2021年美国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也没有意愿和信心去主动挑起金融危机,它跟中国竞争也不至于演变成恶意的金融战。 最近A股投资者有点担心美国会不会搞个金融危机,比如2008年或者19971998年那样的,先是美债收益率飙升、美元暴涨,然后全球金融危机,资金到美国去避险,从而收割全世界,然后,再通过大放水实现美国复苏。我认为,现在这种观点太高估美国了。 我认为,现在的美国更像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它当时打输了越战,这一次它打输了抗疫之战,导致了美国社会史无前例的政治动荡、社会撕裂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这种事儿,特朗普会这样干,但是拜登的表态是愿意竞争但不搞对抗,美股这届政府是用钱买时间,而非孤注一掷。这次特朗普得到了7100万张选票,而拜登也只不过是得到了7300万张选票,势均力敌,这体现出其国内政治的动荡和割裂。 中国对美国的赶超压力,比1970、1980年代的日本更明显。现在中国的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不断地追赶美国,甚至在未来10年、20年的时间里大有赶超之势。在政治军事力量上,我们也在不断增强。中美博弈是持久战,美国没有自信去搞损人不利己的金融危机。

上半年还有个风险是美国的通胀

通胀风险的峰值在二季度

下半年有望缓和

      第三个结论:美国通胀风险导致美债收益率飙升进而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概率,是很低的。今年上半年还有个令市场担心的变量是美国的通胀,通胀的强度和持续性。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比如加息、降息,最关注的是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也就是核心通胀 首先,中期来看,我们认为美国依然很难有实质性的持续通胀。 为什么过去20多年美国一直没有出现持续的恶性通胀?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帮助美国压低了通胀。美国的核心通胀往往取决于服务业的价格、美国劳动者的工资,就像中国的通胀取决于猪肉价格一样。如果美国的服务业价格显著上行,核心通胀就会上来,服务业价格受人力成本决定,而和人力成本相关的主要是生活资料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美国贫富差距非常大,压制了它的有效需求。 未来,一旦中国补齐了科技和制造业领域的“短板”,可能就是中国向海外输出通胀之时。中国在中高端技术领域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甚至我们在一些软硬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还不足,所以,现在人民币面对海外压力时,还经常出现阶段性贬值,让海外买中国产品以他本国的价格计价更便宜。 其次,今年美国的通胀峰值可能是在二季度,可能超预期的强,但是,到了下半年或者到了明年,美国的通胀情况会缓和,不太容易演变成恶性通胀,通胀并不会引发美国超预期的提前紧缩政策。 一方面,随着美国疫苗进一步普及,恰逢4月美国复活节本来就是消费旺季,最新一轮纾困补贴每人1400美金的支票3月下旬到手,美国迎来消费反弹。美国为了应对疫情,持续数轮大规模补贴,使得美国居民储蓄率从疫情之前的8%显著上升,当前仍高达20%。 另一方面,美国劳动参与度不足,拿了补贴先花掉,等储蓄率降低之后才去找工作。 所以,二季度美国服务业可能面临用工荒,供求失衡。等到今年下半年,美国的服务业的供给关系又会变松了,整体服务业的价格也会随之回落。今年美国的通胀更类似中国2016年下半年的通胀,就是阶段性供求紧平衡导致的,我们当时是供给侧改革引发的。 现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财政部长耶伦对于通胀的容忍度都很强,政策基调都还是很鸽派的,就算是通胀超预期也会有YCC等货币手段来压低美债收益率。 所以,美债收益率有反弹,无反转。什么叫反转?反转是升到3%甚至5%,而反弹可能就只到2%多一点,现在来看二季度美债10年期收益率从1.7%继续反弹到2%是有可能的。 

中国2021年并未面临系统性风险

对中国优质资产还是战略性看多

       最后一点,从美国的竞争策略,来推演中国优质资产的战略性看多的机会。 这听上去可能扯的有点远,大家最近对于中欧关系、中美关系都充满了忐忑,我给大家捋捋我的逻辑,帮助大家破除心中的那些恐惧。面对中欧关系、中美关系,很多人都看不太清,越是看不清就越会觉得神秘、感到害怕,反而影响了投资决策。 中国目前宏观经济从各方面来看,都没有面临系统性风险的压力。 中国经济2020年上半年已经率先于全球实现了复苏,下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是全球领先地、逐步地、平缓地进行正常化。20212月份开始化解存量风险,结构性政策收紧,从而,带来了资本市场的风格切换以及部分高估值资产的调整。 我们对人民币资产还是战略性看多的。中国现在做的是练好内功,慢慢增强竞争力,只要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越壮大,人民币就越硬。人民币越硬,人民币国际化对于美国主导的货币体系的冲击就越大,美国想收割全世界就越难。中国资产的吸引力越强。

这一次的调整更像是2010年上半年

最迟可能到5月中旬结束

       回到中短期,今年中国股市对应的的宏观基本面环境更像是2010年,都是经济复苏之后,政策回归正常化,从而股市的估值体系重估、风格转变、结构性风险释放。 20104月份开始调控房地产、政策收紧,对应的是股市从4月份一路跌到6月底7月初,之后,伴随着经济政策的边际改善而股市迎来趋势性行情,从7月初涨到11月。 这一次,我们2月份未雨绸缪,开始了化解存量风险。考虑到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大庆,所以,最迟可能到5月中旬,中国的经济政策可能有望变得积极起来,从而,这一次的股市调整也就告一段落。 再来对中短期做一个展望,我们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对这次从2月份以来调整的界定,它并不是一个熊市的开始,而是一次结构性长牛的合理休整。而这次的结构性长牛就是代表着中国未来的那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产在走结构性长牛。 但是,在过去的两个季度里,资本市场有点过度亢奋,资产还是好资产,但是大家开始自我强化,这是一种投机博弈,抱团博弈越来越明显,业绩越好,大家越去申购,申购了以后就买自己的重仓股。但是,2月份之后,乐极生悲,从良性循环走向了一个负面冲击。 但是,这次调整它并不是个系统性风险,而是风格的切换,价值回归,更关注性价比。欧美股市以及A股、港股,这段时间都是成长型的、去年涨幅过大的、估值偏高的资产调整得多,而另外一方面,价值型的资产其实是在逆势走高的。

后续的调整空间不大

但不适合短线博反弹

二季度是黄金坑

应该立足基本面长期布局

       第二个方面,我们认为后续的调整空间不大,二季度是黄金坑,对中国经济有自信,对基本面有自信,应该立足基本面长期布局。 后续下行空间不大,从总体基本面复苏的角度也有支持。4月份有一季报,8月份有中报,未来这几个季度A股和港股的业绩总体上还是向上累积的。 后续的调整空间不大,从整体的估值的角度来说也有支持。如果把全球主要的指数估值进行对比,那我们现在是估值洼地,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无论是跟2015年的5月份相比,还是跟2018年的2月份,和2011年的3月份,甚至和2010年的4月初相比,现在的估值都是在一个低位,这是静态的。 我们再看动态的。因为去年业绩差,基础低,今年的业绩非常好,所以从动态的市盈率来看,无论是沪深300还是恒指,它都在历史的低位,有安全边际。 这次系统性风险很小,甚至可以说没有系统性风险,但是结构性的风险可能还没有释放完毕。但是,现在结构性的风险还没有充分释放,结构性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比如有一些股票去年吹得太厉害,预期打得太满,估值过高。但预期打得满就容易低于预期,一旦低于预期,市场现在流动性环境不如去年充足,本来就是杀估值过程,那就是业绩踩雷的风险,所以,一季报发布时的结构性风险还是要小心的。 现在并不建议大家乱去折腾跌深反弹。短期跌多了会有反弹,但是这个反弹的操作性比较差。因为你所谓的跌深反弹就基于它的业绩还是能够超预期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很强的专业性,一旦它的业绩不达预期,有可能杀跌才是刚刚开始。

抱团资产什么时候能够稳定?

快的也要到4月

慢的可能到五六月份

        抱团资产会分化,核心资产和抱团是两个层面。核心资产是基本面的逻辑,我是2016年年初第一个倡导的。而抱团是博弈,是资金的行为,也是资金行为的结果。 到了去年的下半年,我感觉核心资产被市场给玩坏了,反正谁被抱团了谁就是核心资产,不被抱团的就不是核心资产,其实不是的。 2016年定义核心资产,首先,是它的基本面围绕着它是不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其次,这个核心竞争力是不是能够与时俱进,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保持它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走得更加强大。第三个维度,中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一类资产最终是走向全球领导者之路,它不只是在中国“窝里横”,还能在全球有竞争力,所以它是个基本面的逻辑。 我当时讲的核心资产“不怕跌,跌不怕,怕不跌”。 “不怕跌”是真金不怕火炼,当核心资产下跌的时候,不是说跌着跌着发现它退市了,跌着跌着发现它有很多的财务造假,基本面是骗人的,这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有很多做庄的庄股,抱团涨起来的时候,是各种好,但是一跌下来就从“小甜甜”变成“牛夫人”了。 “跌不怕”是指真正的好资产,好公司在下跌的时候,它的性价比更好了,作为专业的投资者是敢于买入的,逢低是增持的。 反过来说,普通的投资者往往追涨杀跌,越涨越乐观,越跌越悲观,涨的时候各种的up主、小红书的大v就开始“7天炒基法”,还有炒股的大群,这些东西都是噪音。 所谓的“怕不跌”是指再好的、再高的树都很难长到外太空,所以好资产如果被过度的博弈,大家一哄而上,估值过贵了,依然会受到价值投资的均值回归。 从抱团资产什么时候能够稳定的角度来说,这一次的时间,快的也要到4月,慢的可能到五六月份。 为什么? 因为到了4月份,一季报基本上就明了了,优质的公司可能就不跌了,慢慢开始走出来。 差的公司继续出现踩踏的状态,基本面低于预期就会有人不断地“叛变“,整个的筹码就会不断松散,形成一种连环杀跌。

低风险偏好的人可以关注类债券资产

       最后我们给大家一些投资方向方面的建议,首先,低风险偏好的人可以关注一些类债券的权益资产,防守反击。 我在去年的7月份讲,怀着怜悯的心买点周期和价值股。当时讲的像地产、银行股这些深度价值型资产,那时真的便宜,现在多多少也涨了一轮,但是从分红角度比债还是要好的。 低风险而且愿意长期投资的人还是可以去配一些“deep value”(深度价值)的,如果配“deep value”,而且你真的是愿意用类债券的思路去配,因为港股的这些比A股又便宜了百分之三五十,所以长期拿它的收益率会更高一点,但都需要较长时间来实现回报。

周期股要精选阿尔法

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龙头值得高度关注

       第二类就是周期股,但是鱼龙混杂,抬估值的贝塔行情告一段落了。 7月份到现在化工、有色、钢铁涨了好大一轮,甚至有些化工和机械的股票都翻倍了。 到这个时候,市场很多人都在搞顺周期,当大家都开始一哄而上,作为标签来投资已经没有意义了,已经有风险了。 现在我们建议投资周期股也要精选阿尔法,不是按照行业去做赌博。 所谓阿尔法有两个方向, 一是中国在各个领域中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龙头。在下个阶段值得高度关注,至少中短期能够分享到欧美在未来几个季度的复苏,未来成为全球的领导者。 制造业龙头,一方面,因为受益于成本压力的放缓。 中国政策微调,收一收,微微踩一踩刹车,反而使得大宗商品的这种“疯牛”就告一段落了,对应的制造业的毛利率压力就缓解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未来数月有望放缓,让大宗商品上涨可能进入到高位震荡了,大宗商品上涨过快对制造业是个损害。 另一方面,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制造业龙头仍在不断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 所以现在我们来做周期是要从P(价格)变成Q(收入),从对于价格的博弈——博涨价要变成博创收、博海外和国内的市场份额。 第二个阿尔法的方向是碳中和的机会,这是趋势性的机会,也是结构的机会 碳中和长期是有大机会的,但这个大机会是一种结构的优化,是结构性的机会。最近贴标签进行钢铁、电力、煤炭等顺周期板块轮流炒作,这只是以碳中和的名义来炒股而已。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刚才讲的那几个传统板块已经好多年无人问津,没有买卖,没有伤害,没有获利盘,所以筹码比较松散,盘子很轻,一有资金涌入也能飞。但是目前,这些板块也都涨了不少,也有获利盘了,要小心分化的风险。 后面再找机会就需要看碳中和以及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怎样能够落地到那些优质的公司上面,最终一定是赢家通吃,行业里边能够高效率的,以及低能耗、低排放的那些优质公司是受益的,板块里边多数的公司可能是受损的。

真正的优质成长股不具备系统性风险

不建议博弈抄底

建议耐心长线布局

       最后说成长股,我认为不要着急进行短期博弈抄底,过去的一年多里,预期都打得太满了,所以,休息才能够更好的前行。 真正的成长股是能够穿越周期的,近期调整之后,真正的优质成长股也不具备系统性的风险。现在进入左侧布局的阶段,可以围绕长期基本面耐心布局。 以港股为例,港股里面的互联网公司是它的一个优势,中国跟美国相比,我们的成长性比美国还要好一些,估值差不多,这些东西后面有可能是以横盘来代替调整。 因为美国的一些牛股,包括港股的一些牛股,它有时候大涨之后就是一个箱体的波动,然后慢慢再上去。 我想说的是,随着中国投资者的成熟,随着中国机构占比的提高,随着外资在中国市场比重的提升,以及像上交所、深交所推出来的这种交易产品,比如期权、各种对冲工具,我们认为中国的优质公司可能就会摆脱以前庄股抱团并崩盘的命运。 你可以看到早年历史上几轮牛市都完全是庄股的大涨,大涨之后都是下跌绵绵无绝期。但是反过来看欧美的那些优质公司,它往往是用时间来化解。 所以这一次对于真正优质的公司,它现在需要的就是阶段性的修整,在休整的时候,有一些新经济的,具有消费动能的优质公司能够慢慢地脱颖而出。




ChatIcon ChatIcon ChatIcon
好基通app二维码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