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地点: | |
开始时间: | |
结束时间: |
来源: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鹏扬基金黄乐婷 等时间:2021.12.29
宏观经济形势固然是决定利率走势,尤其是长端利率走势的最根本因素。但经济基本面和政策的变化是低频的,经济增长数据的验证、货币政策的调整都是以至少季度为频率进行,在此期间,高频数据和事件的发生,都在反复影响着市场机构对趋势的预判,而不同参与者的应对策略,造就了宏观大趋势中的利率波动,交易行情也因此铺陈开来。
▲国债长期维度逢低买入,短期取决于央行是否降息
回顾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L型下台阶,政府预期的GDP增长目标从7.5%逐步下降至6.0%。与之对应的前三轮债市周期,十年国债高点分别为4.72%、3.98%和3.35%。简单测算,前几轮国债高点与同期政府预期GDP增长目标的相关性,结合实际自然利率与10年国债利率的关系,我们推算十四五期间10年国债利率的中枢或在2.80%左右。
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增速目标继续下移,在通胀处于合理区间的情况下,国债收益率高点低于前高的概率较大,长周期维度仍然是逢低买入。
图1:长周期维度国债收益率中枢下移
资料来源:Wind,鹏扬基金
短周期维度,展望2022年,在预期经济弱复苏、信用弱反弹的背景下,货币仍将积极配合宽信用,流动性在“稳”的基调下易松难紧,中美货币政策或将分化,但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可控。整体而言国内宏观环境或与2019年较为相似,金融超额流动性将改善。
因而,我们参考2019年的债市表现尝试对未来进行刻画。2019年,十年国债波动区间在3.43%至3.00%,与OMO相比加点范围为+88bp至+45bp,与MLF相比为+13bp至-30bp。目前OMO在2.20%,MLF在2.95%,假设不降息,综合推算十年国债波动区间或在2.65%至3.35%之间,小区间或在2.65%至3.10%。若央行降息,则整体区间相应下调。波动趋势上,全年仍以震荡为主。
▲波段博弈转战超长期
以GDP增速破8%为界,选取2012年以来作为观测时间维度。目前政金债各期限、国债长端及超长端,估值均较2020年年末大幅压缩,处于2012年以来的历史低位。
股债溢价方面,2021年下半年随着股市调整,利率下行,股债比价处于70%分位数附近,从大类资产角度债券做多的安全边际大幅压缩。
从隐含税率角度看,作为交易标的的10年国债隐含税率持续位于10%分位以内,交易拥挤程度不言而喻。全年维度,政金债交易也持续拥挤,主因票息驱动,叠加利差低位安全边际较弱,机构偏好流动性相对较优的资产。
自2021年3月的“欠配行情”以来,以3年国开为标的衡量的套息空间持续压缩,从最高的130bp压缩至最低不足60b,“躺赚”的套息空间也在收窄。
以滚动标准差衡量,利差交易波动率从2018-2019年的5-6bp中枢下行至2bp附近,拥挤交易下,波段难度增强。
图2:交易利差波动率趋于下降
资料来源:Wind,鹏扬基金
在利率波动下台阶、波段博弈加剧的诉求下,机构倾向于提升交易标的久期暴露,以填补幅度收窄降低的盈利空间,30年国债成为优选工具。以30年国债活跃券的成交笔数来观测波段博弈策略的拥挤度,2020年以来显著提升,2021年年末到达历史高点。30年国债波动率近年来持续提升,向10年国开/国债此类传统交易标的靠拢,也显示了其边际定价逐渐从配置价值转向交易价值。
图3:机构倾向于提升交易标的久期暴露,30年国债成为优选工具
资料来源:Wind,鹏扬基金
▲警惕“共识”的预期差
总结回顾2021年,在年初时点,市场的共识是全球经济复苏共振下,国内经济前高后低,利率先下后上。然而,现实是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共识较强,使其影响大幅弱化,市场先后交易供给冲击、通胀、宽松加码的预期差,利率全年整体下行。
展望2022年,市场的共识再度高度一致:以宽信用促稳增长的政策诉求抬升,上半年利率下行有限,下半年债市风险大于机会。
具体看,经济基本面弱复苏,财政发力前置,一季度末宽信用或开始逐见成效,经济增速于二季度见底,利率债全年或呈现“√”型走势。经济结构亮点是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发力,消费贡献有限,出口增速随海外复工复产及价格因素消退回落。通胀表观数据将呈现PPI向下,CPI向上,剪刀差收窄。
政策方面,一季度随着地方债发行提速或迎来二次降准窗口期,上半年较友好,下半年或有边际变化;财政收支都可能会前置,地方债提前批下达,供给在一季度即加快释放。
我们建议从微观高频的指标跟踪,验证以上“共识”是否能顺利转变为“现实”。例如从地方债发行速度验证财政发力是否前置、从票据利率及承贴比变动观察信贷供求关系,以验证宽信用的兑现情况。
▲策略的轮动平衡
由于利率绝对水平和各类利差分位数均处于历史低位,无论是配置还是交易的难度都大幅提升,债市或延续震荡,波动收敛。但由于市场的一致预期较强,在关键拐点得到验证前,出现资金抢跑的概率增大,波段节奏或超出市场预期。
在策略应对上,我们看好短端以骑乘策略做套息增强,长端及超长端以高换手做小波段的轮动。组合管理的角度,则应该从资金性质及收益目标出发,做仓位的分拆,根据高频观测,细化不同期限上的敞口暴露管理。
配置仓位在细分品种找票息贡献,在期限、品种结构中寻找Alpha,轮动平衡。
交易仓位则应降低单个波段的收益预期,提高换手率,以频率、久期换取资本利得。当利差到达极值位置,无论牛熊,都可能面临相对价值的反转,届时可进行交易标的换仓。
站在当前的时点,交易型机构都在强调票息的重要性,配置型机构都在强调波段的博弈,侧面显示无论配置还是交易难度都在增强,债市安全边际不高。在此背景下,在构建组合时或应更明确区分配置、交易的分仓,严格遵守交易计划,避免在博弈中超计划提升风险暴露。